第810章 摩根大通(1 / 2)

摩根大通的核心血脉源自第一代创始人约翰·皮尔庞特·摩根,他于1871年创立的德雷克塞尔-摩根公司。

J.p.摩根接手之后,以其卓越的商业嗅觉和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,迅速成为美国工业化的关键推手。19世纪末,他主导铁路、钢铁等行业的整合,包括协助组建美国钢铁公司奠定摩根财团的霸主地位。

曼哈顿银行,由阿伦·伯尔创立,最初竟以供水公司为幌子,后转型为银行。这一机构在20世纪与摩根体系交织,成为合并浪潮中的重要一环。

20世纪初,摩根财团的影响力达到顶峰。1907年,J.p. 摩根几乎以一己之力阻止金融恐慌,迫使美国政府重新审视中央银行的重要性,最终促成1913年美联储的诞生。

然而,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,美国通过《格拉斯-斯蒂格尔法案》,强制分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。摩根财团因此分拆为摩根大通(商业银行)和摩根士丹利(投资银行)。

战后,摩根大通凭借稳健的信贷业务和国际化布局,逐步恢复影响力。

1973年,它率先推出Atm机,引领银行业技术革命。

1980年代,随着金融管制放松,摩根大通开始通过并购扩张,例如1991年收购化学银行,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银行合并案。

2000年,摩根大通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,正式更名为“摩根大通”。

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历史同样悠久,其前身可追溯至1799年,并在20世纪通过收购汉华银行等机构壮大。此次合并创造资产超万亿美元的金融巨头,业务横跨零售银行、投行、资产管理等领域。

2008年金融次贷危机,摩根大通展现出罕见的抗风险能力。不仅没像雷曼兄弟那样崩溃,反而收购濒临破产的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,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。这一系列操作被视作危机中的“赢家策略”,但也引发关于“大而不能倒”的争议。

如今,摩根大通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(G-SIbS)之一,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。然而,它也面临诸多挑战。

金融危机后,《多德-弗兰克法案》等法规要求银行提高资本储备,限制高风险业务。

金融科技的崛起迫使传统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,摩根大通近年来在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领域投入巨资。

气候变化、贫富差距等议题下,摩根大通承诺在2030年前投入2.5万亿美元推动可持续发展,但其在化石能源融资上的记录仍受批评。

再此背景下,摩根大通向古旋风递出橄榄枝,就像设置独立董事的初衷一样,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。

圆桌会议上,古旋风还真是像个划水的透明人,如同一尊大神摆放在那里,没人敢真的忽视他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