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若不然,他的权力,岂不是与皇帝相当了。
不过接下来的大唐,周边一些威胁都被解除,想来会进入到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时期,武将的地位自然被无限缩小,文官的权力被迅速放大,这之间的平衡,也就需要皇帝去把握了。
大军启程返行,不断向沿途散发着大唐的无尽辉煌。
也就在这时,一道国书被迅速送到了大军李世民手中。
对此,李世民只是嘴角轻笑,好像对这道国书的内容没有感到任何意外。
这道国书从百济送来,而这上面的内容,正是说着百济愿意向唐朝臣服。
这般的臣服可不是之前那般,仅仅只是向唐朝称臣纳贡那么简单,而是彻彻底底的向唐朝臣服,直接将整个国土都纳入到唐朝之中,将百济的名字改成熊津都督府。
当然,他们要求唐朝给予他们较高的一个自治权,尽管如此,但不管是从哪方面算,如今的百济都已经和高句丽一般,全部属于了唐朝。
对于百济的彻底臣服,他们自己内部自然是需要下极大的决心,但最主要的还是外部因素。
在王权宁率领军队将平壤城占领之后,便开始了与百济的交涉。
王权宁也是人狠话不多,直接将大军开到了百济的国界线边上,大有一举将百济歼灭之意。
而百济自身,本身就在与高句丽联合进攻新罗的战争中有所损伤,再加上他们本就地少人稀,整个国内的军队都没有几个。
此刻看见唐朝大军压城,一个个早已吓得慌不择路,尤其是在知晓此刻的唐军已经将高句丽的都城平壤都占领了,眼看着高句丽就要全部给唐军攻下。
在这般情形之下,他们就更加的害怕,更加的不敢与唐军相争,也不敢有丝毫的反抗。
在经过百济众大臣之间的不断商讨,最后还是决定直接向唐朝称臣投降算了,这样不仅解除了唐军的威胁,瞬间转危为安,而且他们这些人的荣华富贵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,最多也就是改个名字罢了。
对此,他们这些人倒是没有太大的在乎。
就这样,在得知唐军要准备启程返回时,百济也是适时的将这份国书送了过来,以表自己的诚意。
也算是再给唐军多添了一个彩头。
至于百济旁边的新罗,他们之前本就损失极为严重,整个国家还能继续战斗的士兵已经所剩无几,整个国家的防守更是下降到了极致。
在之前的唐军阵营中,也有人建议直接顺带着也将新罗收服算了,但王权宁一想,之前的新罗本就是手上挨打的一方,更何况还是新罗主动的向唐军求的援,他们若是占领新罗,找不出任何的理由,这般正义之师便就不复存在了。
尽管短期之前唐朝这般强大,之前归附的势力不会有任何的表现,但他们内心中肯定也会生出其他的看法,为了占领一个小小的新罗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正因此,这次唐军对新罗,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,一切还是如之前那般,新罗保有自己之前的地位,只需要定期向唐朝缴纳一定的钱粮就行。
尽管如此,但当时看见唐朝大军将大军屯在百济的国门口处时,新罗的这区人心中也是紧张无比,每天都处在担惊受怕之中,吃不好睡不着,生怕唐军调转马头,向他们杀来。
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如今,得知唐军准备全军凯旋,返回唐朝之时,处在新罗人心中的害怕才开始消散。
同时,对于唐朝这般信守承诺的做法,所有的新罗人都感到极为的不可思议,也对其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意。
唐军就这样出发,返回了唐朝。
在经过辽河旁时,看着那缓缓流淌着的河水,李世民心中也是突发了无限感慨,想当年,隋朝时期,隋朝大军也曾经到过这里,尽管他们也是越过了这条辽河,但却是没能继续前进,而是倒在了路上。
但好在他们这些成功了,隋朝没能办到的事,在唐朝、在他李世民的手上做到了。
想着当年隋朝三征高句丽时期的惨败、死伤无数,李世民心中也是不禁发出一点感慨。尽管朝代不一样,但这些人却都是汉人,都流着同一个民族的血液。
当即,李世民下令,为之前隋朝那些征讨高句丽牺牲的人,以及这次征讨时牺牲的那些人,在此造一座纪念碑,用以怀念他们。
以牛羊猪各种牲畜来祭祀他们这些为了国家而牺牲的人。
当然,在这次出征中牺牲的人,用以给其家人的费用肯定是不会少的,甚至因为这次直接攻下了整个高句丽,外加百济,给到这些牺牲之人的抚恤,只会比之前的更多。
在辽河边停上五日时间,大军便继续启程,一路往长安方向而去。
又是数日时间,大军行至临渝关(也就是现在的山海关),一过临渝关,便是距离大唐重镇幽州不远了,大唐的繁华顿时便映入眼帘。
远远的,唐军士兵便看到极为庞大、奢华的仪仗队,彩旗漫天,人声鼎沸,清风吹过,带动彩旗满天飘扬,哗哗直响。
庄严、激昂的乐队响起,与风声相伴,制造出欢快无比的歌谣。
临渝关周围州县官员们皆是到场,身着各色官袍,庄严站立,等待、迎接着这支凯旋之师。
在迎接队伍的最前方,一道明黄色的身影屹立在人群中,格外显眼,在唐朝, 能够光明正大穿上这般服饰的人,只有两个。
一个便是当今皇上,也就是此次凯旋大军的统帅李世民,另外一个就是大唐的继承人太子李承乾。
尽管李世民平时都极为的节俭,但大军远征高句丽,再加上又是李世民御驾亲征,这般动静的迎接仪式一点都不为过。
甚至于因为征服高句丽的意义实在过于重大,原先留守在长安城中的那些大臣都要赶着一起来迎接李世民归来,最后还是在太子的劝说之下,这才安心留在了长安。
在礼乐相伴之下,大军踏进临渝关。